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保護的個人資料,包括自然人之姓名、出生年月日、身分證號碼、護照號碼、特徵、指紋、婚姻、家庭、教育、職業、病歷、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、犯罪前科、聯絡方式、財務情況、社會活動及其他可直接或間接識別該個人之資料。另相關醫療、基因、性生活、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等5類個人資料屬於特種個人資料,基於特種個資的敏感性,例如性生活的個人資料是指性取向或性慣行,犯罪前科的個人資料是指經緩起訴、職權不起訴或法院判決有罪確定、執行的紀錄。而病歷的個人資料,是指醫療法第67條第2項所列的各款資料,醫療的個人資料則是指病歷及醫師或醫事人員在診察、治療、處方、用藥、施術或處置所產生的個人資料。由於醫療個資的定義包含了病歷,然而醫療個資依第6條規定屬特種個資,但病歷卻未屬於特種個資,因此行政院將提修法,把病歷也納入特種個人資料的範疇。而保全業者無法過濾保全員是否有犯罪前科,幼教業者也無法確保工作人員是否有前科,運輸業者亦無法確認駕駛員的健康是否會影響行車安全等等。因此行政院暫緩實施第6條,待修法放寬可使用特種個資。
當事人對於他人持有自己的個人資料,得查詢或請求閱覽、請求製給複製本、請求補充或更正、請求停止蒐集、處理或利用、請求刪除等權利。
有鑑於犯罪手法日新月異,詐騙手法不斷翻新,竊取個人資料賣給黑市,用來換取金錢、信用卡或是昂貴的醫學療程,而受害人所蒙受的損失,不單是耗費巨大的心力和時間處理善後,更糟的是信用因此受損破產。另外,現代網路e化作業固然帶來不少便利性,不幸的是,這股龐大的交易商機成了詐騙集團垂涎覬覦的目標,不肖人士利用仿冒的郵件和網路進行釣騙,個人稍有不慎便將身份識別曝光,以下提供數則常見的詐騙手法,使你提高警覺防範個人資料遭洩漏冒用:
除了透過法律之規範,保護個人資料外,民眾自我的警覺也不可或缺,尤其身處在危險的網路世界中,不得不更加謹慎,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洩漏了自己的個資,而遭到冒用,或是不小心就觸犯個資法。然而現今科技詐騙技術層出不窮,養成好的電腦與網路使用習慣,可以防範在網路上洩漏個人資料,以下提供幾個簡易之預防方法:
國內服務地址
※本網站文章係出自鄭永津先生之創作,原著作權之智慧財產權仍歸屬微信徵信有限公司所有。未經本公司同意及授權下,不得擅自以重製之方法轉載其原創作文章。涉及侵權,依智慧財產權之著作權法91條第1項,本公司將偕同創作人依法追訴。